□喬小廣文李超然攝影
  【環境】每次外出都有部隊人員跟隨
  今年1月,第12批維和醫療隊先進行了為期2個月的封閉集訓。3月19日,在歷經18小時的空中飛行後,維和醫療隊抵達了南蘇丹的瓦烏市,醫療隊隊員將在這裡執行為期8個月的維和任務。
  Wau,中文名瓦烏,是南蘇丹第二大城市。由於緊挨赤道,終年受太陽直射,瓦烏的陽光毒辣,戶外溫度經常性超過50℃。當地一年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一般4月到8月為雨季,9月到次年3月為旱季。
  而在抵達瓦烏的當晚,醫療隊隊員吃過晚飯打算休息,突然聽到了一陣猛烈的槍炮聲。“開槍的地方離我們居住的地方不到1公里遠,我從來沒有感到離戰爭如此之近。”孫慶國說,隊員每次外出,都會有部隊人員跟隨。“當時地區衝突加劇,為了確保安全,大家都很少出去。”
  “剛到瓦烏時是旱季,天氣特別熱,穿著鞋子走在地上還會感到燙腳,門把手都不敢碰,太燙了。出門在外都要做好防護措施,不然一會兒就頭暈。曬得時間長了,身上還會蛻皮。”孫慶國說,這次回來,隊員們都曬黑了不少。
  雨季氣候潮濕,蚊蟲肆虐。人被蚊蟲叮咬後很容易患上一種非常嚴重的傳染病——瘧疾,感染後就會發高燒、渾身無力,嚴重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為了防止傳染疾病和蚊蟲,我們規定每周都要殺蚊蟲。每天晚上睡覺,都要掛蚊帳,還要定時吃抗痢疾藥。”孫慶國說。
  【生活】每周能吃一個蘋果就不錯了
  瓦烏當地的基礎設施簡陋,缺水少電。“我們都是自己發電,能夠使用的水也都經過了處理,不然不乾凈。”孫慶國介紹說。
  聯合國給維和醫療隊提供的飲食以肉類為主,而當地氣候惡劣、種植技術落後,基本上不產蔬菜。“水果就更難見了,每周能吃一個蘋果就不錯了。”閔霞說。
  孫慶國告訴記者,為了改善飲食,維和醫療隊專門開闢了一塊菜園,種植蔬菜瓜果。“基地用水緊張,為了保證蔬菜長得好,大家就得輪流出去取水回來澆地。”
  由於大家帶的食物都是通過船運的,而船運要4個月才能送到瓦烏。由於時間太長,大家通過船運來的很多食品都過期了,比如方便面等。“雖然方便面過期了,但這對大家來說依然是很好的美味”。孫慶國說。
  雖然生活條件艱苦,維和醫療隊的隊員也不忘自娛自樂。他們將菜地分成幾塊,每人包種一塊,時常開展評比,看誰的菜地種得好,收穫的多。“這樣既鍛煉身體,又給大家帶來了樂趣。站在菜地里,看著自己種的蔬菜一天天長大,就會特別開心。”
  記者瞭解到,維和醫療隊在瓦烏的生活區並不大,中間有一個300米的操場,操場的兩邊就是隊員的住房。“今年南蘇丹國內形勢嚴峻,大家都不怎麼出去,有時會在基地的棋牌室下棋。周末時,大家還會組織一些趣味運動會,如飛鏢、綁腿跑等。”孫慶國說。
  【工作】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
  儘管條件很艱苦,但大家仍然堅守自己的崗位,做好自己的工作。“我們都是定崗定位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做。”閔霞說。
  “之前維和醫療隊的工作是為基地人員和少數難民提供醫療服務,但是今年5月份,基地設置了一個難民營,收容難民1000多。而且今年南蘇丹地區霍亂、艾滋病、瘧疾等傳染病的發病率極高。”孫慶國說,所以維和醫療隊還要為更多的難民提供醫療服務,工作量比以前多了很多。“我是檢驗師,我的工作就是檢驗。霍亂、艾滋病、瘧疾,這些疾病都需要檢驗數據協助臨床診斷。檢驗任務量大大增加,每天都要工作到很晚,周末基本上沒有休息過。”
  4月18日,18名在戰亂中受重傷的平民從博爾空運至瓦烏維和醫療隊所在的中國二級醫院。接到傷員後,隊員迅速展開診斷、治療,緊急實施人道主義救援。為了搶救傷員,他們顧不上吃飯,一直堅持工作到深夜。通過大家的不懈努力,最後搶救回了17條生命。
  在這17名平民中,有一位孕婦,當時她腹中的胎兒已經7個月大。“這位孕婦因為顱腦受傷,送來時已經偏癱,醫生立即對她實施了手術。3個月後,她順利地產下了一名女嬰,並且在康復的過程中逐漸生活自理。大家都覺得這是個奇跡!”閔霞說。
  核心提示 12月7日上午9點半,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五五中心醫院(以下簡稱一五五醫院)第12批赴南蘇丹的國際維和醫療隊歷時10個月,在圓滿完成各項任務後載譽歸來。大河報記者瞭解到,5名隊員分別是孫慶國、閔霞(女)、趙國浩、劉向生、韓修玉。他們中年齡最大的40歲,最小的只有20歲。他們全部被聯合國授予“聯合國和平榮譽勛章”,其中,孫慶國等還被授予“聯南蘇團醫療特別貢獻獎”,閔霞獲得了“護理特別貢獻獎”。記者採訪了其中兩位——孫慶國和閔霞。
  【選擇】家人雖然擔心,依然鼓勵前去
  “當初家裡人還是支持我參加維和醫療隊的,”孫慶國說,母親雖然擔心,“但依然鼓勵我去。”
  在瓦烏期間,孫慶國的母親一直都關註著瓦烏的新聞。“當聽說瓦烏這裡發生戰亂,我母親就特別擔心,立馬給我打電話,詢問我是否平安。我也時常和母親聊微信,發一些生活照。”孫慶國說。
  在瓦烏期間,閔霞的奶奶病重住院,希望見見孫女。父母就和閔霞聯繫,希望她儘快趕回來。“當聽到奶奶病重時,我當場就哭了,恨不得立即回到奶奶的身邊。但當時維和醫療隊的工作比較忙,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作。思前想後,我還是決定留下來。”閔霞說道。
  “我感覺自己很對不起奶奶。小時候奶奶最疼我了,當她想見我時,我卻不能陪在她身邊。但我不後悔自己的選擇。”閔霞流著淚說,今天回來了,但是由於還處於隔離期,要等一周才能回到山東老家去看望奶奶。
  【感受】真切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
  “在瓦烏,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閔霞告訴記者,瓦烏的小孩兒,自己的母語還說不流暢,但看到我們都會伸出大拇指說,“china,中國”。
  “不少來門診看病的外國人,也會說簡單的中文,如:‘你好’、‘你工作辛苦’。每當他們說的時候,自己就感覺特別的自豪。”閔霞說,最讓她記憶猶深的是,一位烏干達的警察來看病。“他突然拿出一個手機,高興地說‘madeinchina’。我一看,他拿的竟是一部中國產的手機。”
  閔霞說,雖然我們維和醫療隊在瓦烏的時間有限,我們的能力有限,“但是我們會儘力做好自己的工作”。
  孫慶國對記者說,作為一名軍醫,能夠參加維和任務,感到無限榮光,這是軍人價值的體現。“作為醫生,我們救死扶傷,為當地老百姓提供醫療服務,這是一種奉獻,還彰顯了軍人的風采。”  (原標題:在瓦烏,我感受到了祖國的強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hxjgwnryq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